【創投 vs 投創】
與投資前輩對話,談到一段小故事。
一個國際電信商打算解決一個不同世代間通訊協定問題,他們自己內部評估需要動用2000位工程師,耗時2-3年完成;而台灣某個15人上下的新創團隊,耗時9個月就有機會可以完成這個課題,被這個國際電信商併購出場。
情境一:這個合作機會,如果透過企業創投CVC應該不可能進入任何評估,理由是企業內部人員多半會認為自己的公司耗費2000人的工程師團隊都要耗費2-3年才能完成,一個15人的新創團隊怎麼可能只需要9個月?
情境二:這個合作機會,如果是透過一般的VC應該沒有機會找到聯結,理由是企業的課題一般不會對外嚷嚷,VC可以瞭解新創團隊目前的成果,但看到與國際電信商未來合作的機會難度比較高。
情境三:這個合作機會,如果是透過退役的國際高管天使投資人則有機會,理由是這些退役的國際高管瞭解大型企業的限制與痛點,他們也可以看出這些新創團隊的潛力與機會,這些投資人可以引導新創團隊切入大型企業的硬需求,在完成解決方案時又能找到溝通窗口,很有機會促成新創企業與大型企業的深度合作。
情境三的投資人,投資前輩將之歸類為「投創」,也就是投資後又與創業團隊共創,這些「投創家」們不需要顯赫的投資經驗,但一樣有機會創造高倍數的投資報酬。這類的「投創家」們是台灣需要的投資者,不止提供資金,更協助新創事業找到市場機會與破口。